近几年法院不断录用年轻人补充血液,在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中,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,因此写这篇文章来整理一下思绪。
以前听人说“天大地大,父母为大”,当时我在想,那如果父母与自己的意愿相挬,又该怎么办呢?我有一个朋友,她父亲是高官,据说在家中非常威严。到她快毕业的时候,她父亲要安排她的婚姻与工作,于是找我来诉苦,我说那肯定不能同意啊,大不了离家出走。她一脸忧郁,说他们家的情况一言难尽。后来她不停留学读书,读得都快三十岁了,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。还有一个故事,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曾参,他帮父亲锄瓜不小心把根锄断了,他父亲大怒用棒子打他背部,他昏迷后苏醒,并不责怪父亲。而孔子并不认为他孝,父亲要打可以跑嘛,真打死了怎么办?说他“陷父于不义,不孝莫大焉”。我想孝顺应该是指多为父母考虑,而不是强迫自己一味屈从。
以前的我,心中并没有时时念着父母,反思原因,是那时候一心执着于那些得不到的,而忽视了父母。到后来,当我能够静下心来,对于相伴最久的父母,又怎么会不关怀思虑呢?这大概便是百善孝为先的含义,而不是百善孝为重。所谓善,便是不一心想着自己,多为他人考虑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最先考虑到的,自然便是父母。
一个同事认为,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应该更像是不可断绝的朋友关系,而不是不可辞职的上下级关系。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需要双方都给予恰当的关爱。而如果是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无私关爱固然可敬,却很难幸福。大多情况下是父母对不孝子不停付出,但不孝子依然不孝。而我一个朋友,她是山里人,从小家境贫寒。在她小时候,一次全家去她大伯家借钱,跪在门外,但大伯闭门不见。从那时起,她立下夙愿,一定要赚很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。她十六岁的时候走出山里,到上海拼搏。后来做生意赚了钱,她让他们家是山里第一个装上电话的,让父母可以无忧无虑不再劳累,但她很缺少父母关爱。过年回到家,父母把她当财神爷供着,她感觉很别扭;过完年到上海,父母从不给她打电话,生病了也无人知晓。我估计她父母对她太愧疚,于是心里并不愿意去联系她。大概人性便是如此,一方对一方的好过于一厢情愿的话,往往便不合理适度。
在我自己与父母的日常生活中,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和我各执己见是最麻烦的。父母是这样子想的,而我又是那样子想的,如果矛盾不能化解,那么摩擦便会不停出现。即使是小事情,出现的次数多了,也会莫名得刺激神经。后来我学会了,既要独立自主保持主见,又能将心比心化解父母的担心。我最后的愿望便只有:时光时光慢些吧!